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《高中二年级历史必学二复习要点》,供大伙学习参考!
1、 中国古时候农业的三大特征
1、以种植业为主,家畜饲养业为辅2、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、男耕女织的经营方法
①铁农具(春秋战国)战国中后期:铁犁用于牛耕;西汉中期:犁壁,牛耕得到广泛推广; 唐代:曲辕犁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;②灌溉工具:曹魏翻车 唐代筒车 灌溉工程:都江堰 坎儿井
2、自耕农经济产生是什么原因、时期及评价1、缘由:生产力进步(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)、私有土地出现 2、产生:春秋时期3、评价:优点:自给自足,生活稳定,生产积极性高 ;缺点: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,非常难扩大再生产,妨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进步;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,常因水旱灾害或统治者过度剥削而破产。
3、中国古时候土地规范的演变
1、原始社会:土地公有制2、商周:井田制(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)3、封建社会:土地私有制
4、中国古时候纺织制瓷业业的收获丝织业:⑴汉代“丝国”唐代出现缂丝技术⑵明清:苏杭是丝织业中心
棉织业⑴元代黄道婆创造脚踏三锭纺车⑵元明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⑶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
制瓷业:(1)新石器年代:陶器(2)东汉:青瓷(3)南北朝:白瓷(4)唐:南青北白,制瓷成为主要部门(5)宋: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(6)元:青花、釉里红,进入彩瓷时期
5、古时候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1、官营手工业(夏商周至明代前期,占据主导地位)2、私营手工业3、家庭手工业
6、明清时期商业的进步:商业市镇兴起;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,广泛用白银;农商品很多进入市场;经济作物常见种植;地区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(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);
7、古时候城市进步(唐、宋、明清)
1、唐:长安城布局健全,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、宋: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;打破坊市界限;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、明清: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业市镇兴起,尤其是江南区域市镇兴盛
8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、地址、缘由和特点1、产生时间、地址:明代中叶将来,在江南区域纺织业中最早出现2、缘由:社会生产力和产品经济的进步(根本缘由)3、本质特点:雇佣关系
9、资本主义萌芽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:(根本缘由:封建规范的妨碍)①经济: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,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政治:封建专制规范的妨碍 ③思想文化:愚昧自大,文化专制,鄙薄科技④对外关系:海禁闭关政策
10、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1、目的: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(直接)②巩固封建统治(根本)2、影响:促进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进步,巩固地主阶级政权;紧急妨碍工商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。
十1、海禁闭关政策是什么原因及影响1、缘由:①根本缘由: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②直接缘由: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叛乱2、影响:使中国脱去世界进步大势,失去了开辟国外市场、刺激资本扩张、推进工业化的契机。
十2、新航路开辟是什么原因及影响(1)经济根源:欧洲产品经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。⑵影响:①对欧洲: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。②对世界:全球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,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,世界市场开始形成。
十3、殖民扩张⑴扩张方法:荷兰:组建商业公司;英国:海盗掠夺 商业战争 商业活动 黑奴贸易
⑵影响:对欧洲: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,促进了欧洲的崛起;对世界:亚、非、拉区域成为殖民地、半殖民地,东方日益从是西方。
十4、首次工业革命(18世纪60年代—19世纪中期)的主要收获及影响
1、收获:① 1765年,哈格里夫斯创造“珍妮纺纱机”(开始标志)②1875瓦特制成了万能蒸汽机③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创造蒸汽轮船。④1814年,英国人史蒂芬孙创造了蒸汽机车
2、影响:⑴经济:① 人类进入蒸汽年代 ②英国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打造世界经济霸权;⑵外交: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球扩张,世界市场初步形成
十5、第二次工业革命(19世纪70年代——20世纪初)
1、主要收获:①电力的广泛应用,电动机、电灯、电车、电话、电影放映机等问世。②内燃机的创制和用,带动汽车、飞机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的进步。③化工技术的进步;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。
2、影响:①经济:人类进入电气年代;②外交:加大资本输出,瓜分世界,世界市场最后形成
十6、世界市场的形成
时期
阶段
推进 原因
形成渠道
16世纪—18世纪中期
开始形成
新航路的开辟
1、殖民扩张与掠夺(主要)
2、国际贸易的进步
3、人口和资金的流动
18世纪中期—
19世纪70年代
初步形成
首次工业革命
19世纪70年代
—20世纪初
最后确立
第二次工业革命
十7、鸦片战争后的经济结构的变动
1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、近代企业出现
十8、洋务运动1、目的:面对内忧外患,维护清朝统治2、指导思想:中体西用 3、代表: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、上海轮船招商局4、评价:一定量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,客观上刺激了民族企业的产生,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;但它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,所以不可以从根本上使中国富强.
十9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进步经历1、民族工业产生(19世纪70年代前后)
缘由: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,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
2、民族工业初步进步(19世纪末甲午战后)
缘由:①列强侵略的加剧,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社会上兴起“实业救国”的热潮④中国人掀起收回利权运动
3、民族工业黄金时期(1912民国打造至1937抗战前)
出现缘由:①辛亥革命的影响:a民国的打造提升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,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情;b政府采取有益于经济进步的政策,主张用国货;②一战的影响:帝国主义忙于一战,无暇东顾;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进④南京国民政府推出有益于国民经济进步的政策
二10、影响民族工业进步的原因
诞生和进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受外国资本主义、本国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压迫
二十1、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影响
1、服饰: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;b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装:旗袍和中山服;2、报刊: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;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,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;新文化运动后,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要紧内容3、电影: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;第一部影片:1905年谭鑫培的《定军山》;第一部故事片:1913年的《难夫难妻》;第一部有声片:1931年的《歌女红牡丹》4、铁路:1881年,自建第一条铁路;1909年,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5、水运与航空: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的诞生;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,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的起步6、通讯:1896年设大清邮政局,后设邮传部;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
7、影响:①改变了大家的通讯方法和出行方法,使大家生活多姿多彩②便利了物资与信息的流通和交流,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,促进了大家思想观念的变化
二十2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、目的:集中力量应对战争,后来借此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。
2、内容:①农业:余粮采集制;②工业:全方位推行工业国有化;③贸易:取消产品贸易;④分配:实物配给制3、实质:排斥产品货币关系、排斥市场,使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办法的经济体制
4、评价:有益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,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*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。
二十3、新经济政策1、目的:恢复和进步生产,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。
2、内容:①农业:固定的粮食税;②工业:一些中小微型企业,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;③贸易:恢复货币流通和产品交换;④分配:按劳分配制
3、实质:在国家学会主要经济命脉首要条件下,借助产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
4、评价:促进了经济的飞速恢复,巩固了工农网盟,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。
二十4、斯大林体制1、功绩:(1)国家工业化飞速达成;(2)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;
2、弊病:①片面进步重工业,国民经济比率紧急失调;②企业经济效益低下;③忽略消费,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缓慢;④牺牲农民利益,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,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。
二十5、1929—1933经济危机1、缘由:根本缘由:资本主义规范的基本矛盾
2、影响: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、转嫁危机的方法,加深了危机,国际关系日益恶化。②法西斯权势开始泛滥,资本主义民主规范摇摇欲坠。③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大了对经济的干涉。
二十6、罗斯福新政1、背景:胡佛总统继续自由放纵政策,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。
2、手段① 整顿财政金融;② 调整工业生产(中心手段):通过《全国工业复兴法》;③ 调整农业生产④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:《社会保障法》
3、特征: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方位干涉的方法
4、影响:①直接影响:美国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,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。广大民众获得了肯定的好②间接影响:缓和了社会矛盾,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。③长远影响: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纵年代,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涉经济的年代。
二十7、二战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
1、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涉:①、实行国有化,打造国营企业②、拟定经济计划,指导经济进步③、借助财政政策,调节社会生产2、企业的自我调整:①“人民资本主义”—股票分散化 ②“经营者革命”—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离别3、福利国家的出现
二十8、20世纪50—70年代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、中共八大(1956年):
(1)内容: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(2)意义:是对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,在此引导下,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拓展。
2、“大跃进”:以“大炼钢铁”为中心,导致国民经济比率紧急失调
3、人民公社化运动:以“一大二公”为特征,紧急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,紧急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
4、国民经济的劫难(1966——1976年)文化*(1)缘由:左倾错误恶性膨胀。(2)影响:国民经济遭紧急破坏,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。
5、经验教训⑴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中国实质出发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把进步生产力放在第一⑶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,不可以盲目求快⑷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,发扬党内民主,坚持群众路线
二十9、1978xx届xx全会:1内容:确立了改革开放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。2、意义: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,是建国以来党的历一次伟大的转折,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。
三10、改革1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:①含义: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,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用,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。②特征:包产到户③意义: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,很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,农村的经济飞速进步起来。
2、国企改革:(1)中心环节:增强企业活力(2)1992年,中共“xx大”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———打造目前企业规范。⑶评价: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角逐实力,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,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,有益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进步。
存在问题:下岗职工增加、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。
三十1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打造:1、必要性:计划经济的弊病,束缚了生产力的进步。2、目的:解放和进步生产力。3、过程:(1)1992年中共xx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(2)1997年xx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紧组部分。(3)21世纪初,国内初步打造了市场经济体制,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一同进步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。(4)2025年中共xx大提出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的
5、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用途: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,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,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的接轨,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,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。
三十2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
(一)经济特区的创办:1980年创办了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经济特区打造。1988年打造海南经济特区。(二)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:1、过程:①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。②1985年将长三角、珠三角、闽东南和环渤海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。③1992年。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④2025年,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
2、格局形成: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,再到内陆省会城市,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范围的新格局。意义: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,愈加适应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全球化趋势。
三十3、中国进入信息互联年代1995年1、缘由:①信息化年代的到来;② 政府的大力支持;③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。2、影响:①打破了时间、空间界限,使信息、常识更飞速、便利地传递和共享。②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方法。改变着了大家的价值观与认识世界的办法。
三十4、 、以USD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——布雷顿森林体系
1、背景(1)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,有识之士倡导打造有效机制,稳定世界经济;(2)原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,欧洲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降低;(3)二战后,美国经济实力膨胀,企图确立经济上的霸权地位
2、形成:1944年夏,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9世界银,总称“布雷顿森林体系”。
3、影响:⑴对美国:标志以USD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打造,USD成为国际支付方法和储备货币;确立了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;它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;⑵对世界:在一定量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;促进了世界贸易;有益于世界经济进步
三十5、经济地区集团化发展势头。
(一)、由欧共体到欧洲网盟(欧盟旗帜)
1、欧共体的成立①1952年欧洲煤钢一同体正式成立②1967年欧洲一同体;2、欧盟初具规模①1992年《马斯特里赫特条款》;②1993年欧盟正式打造③2025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
3、欧盟打造的意义:
①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;合作内容由刚开始的经济范围扩大到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范围②符合欧洲整体和各国利益,促进欧洲进步;改变了世界格局,提升了欧洲地位,多极化趋势加大
(二)、1994年1月1日,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。
(三)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(APEC):①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。②1991年中国、中国台北、中国香港正式加入③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
三十6、世界贸易组织(WTO)1、成立: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2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:
机会:①有益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,促进经济的进步。②有益于扩大出口和借助外资,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角逐。③有益于改革开放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。④有益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,维护合法权益。⑤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增长。
挑战:伴随市场的进一步开放、关税的大幅度减让,会使国内的一些商品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角逐,对国内弱势产业带来重压和挑战。
三十7、经济全球化
1、缘由:①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提升是根本动力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,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方法。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其进步消除去障碍④绝大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,疏通了产品流通的途径
2、本质: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。
3、影响:积极影响:①经济全球化有效的借助了世界各地资源,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进步机会②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兴盛,很大的丰富、便捷了大家的平时生活消极影响: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②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③发达国家向进步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掠夺性开采,进一步引发生态危机④加剧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,美国等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
4、应付方案:①打造公正适当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
②对经济全球化应因势利导、趋利避害,拟定合理对策,积极主动参与,谋求自己进步